第54章 熏风再入弦三
于菱月觉得她一人坐着不太好,也站了起来,纤细的身子在单绸衣下更显单薄。“我们各有苦衷,各有立场,我想明白了也不怨恨你了。”
闻言,傅君兮眼中的清晖明亮了些。
于菱月又道:“你马上要做皇帝了,怎还有空闲与我在此话家常。”
他眼帘微动,眸中有一抹复杂的异光跳跃了下,“你如何知道。”
未免朝局有预谋的动荡,礼部有司部门秘密筹办,直至登基前两日皇帝退位,新帝历经安排好的三辞三让,最后再勉从所请。
而她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几乎没有同外人说话的机会,如何能知道外头的事。
于菱月看着他眼中的疑虑,答道:“猜的。你说中秋前帮我于氏洗脱冤屈,必然做了皇帝才敢如此笃定,且楚寻风早前与我说过,皇帝早有托付之心。”
傅君兮点头,若有所思,“是这样。”
于菱月笑了笑,“你看,你刚刚又怀疑我了。我们不要对彼此抱有希望,才不至于失望,不是吗?”
傅君兮眼眸颤了下,急迫的拉她的手。
“你再信我一次,我不会再叫你失望。”
于菱月摇头,看了眼被握住的手,忍住了抽出来的冲动,“我们相安无事的在一起不好吗,我不管你宠哪个姑娘,不介意你娶多少妾室,你为什么非要我信你?”
傅君兮静静的看着她,手劲不受控制的用力,她越挣越紧,手隐隐发疼,只好放松下来。
她淡淡道,“我失忆,你信了吗?”
傅君兮怔了怔,握着她的手渐渐松开。
她一脚刚要踏上台阶时,他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你敢不敢跟我约定一件事?”
于菱月停下了脚步。
“不疑,不负,不伤,不弃,一辈子,我若做到了,白首之时你许我来生。”
心间沉寂了许久的东西又跳动起来,似枯藤生芽,旱地逢霖,但这冬去春来的苗头很快就被掐了去。
她闭了下眼,徐徐道:“人有珠黄日,情有爱驰时,彼此不要有过多期望,才能长久两安。我即不会离开,你何必执着于此。”
后面一片沉默,于菱月不再等他开口,一步步走下台阶。
-
纵使身边有人,萧馨儿几乎日日腻在听雪殿,于菱月却总觉得一腔心事无人能说。
直到三日后传出皇帝退位的消息,朝野皆惊,皇帝未满不惑之年,按理说是不可能有此举动的。
馨儿兰儿两个人惊愕得叽叽喳喳说了一整天,于菱月不发一言的听着,佩服这两个女子的想象力。
她们竟然猜到了淑妃身上去,怀疑她蛊惑皇帝退位,要让年幼的二皇子登基。
于菱月忍不住说了句,“秦修出狱应当就在近日了。”
萧兰儿立刻有了自己的理解,“你也觉得是二皇子登基?淑妃亲近秦家,大赦天下时定会放出秦修,那秦家军回朝也有望了。”
于菱月愣了下。
萧兰儿又忧心忡忡了起来,“那姐姐怎么办?你我会被秦府接回去,可是姐姐是萧氏女,又是太子的侧妃,二皇子会善待她吗?”
于菱月忍不住说道:“太子未废,皇位空悬之下,百官自会请太子登基,不会是二皇子的。”
此言出,萧兰儿脸上的光芒都黯淡了下去,“太子登基,哪还有秦修的好果子吃。”
于菱月摇头,“如果他登基,就是为了给秦修好果子吃呢?”
萧兰儿疑惑的皱了下眉间,萧馨儿却噗嗤笑出声来,“菱月,你是傻了吗,秦府是太子的政敌,秦修又是太子的情敌,他凭什么放秦修出狱?”
一切在未成事实之前,都是推测,于菱月没有再多说。
-
两日后,文武百官千万将士的山呼万岁声穿云裂石,在东宫的角角落落里都听得分明。
桃蓁早被此起彼伏的击鼓鸣锣声闹得哇哇大哭,于菱月抱着她来回度步,喃喃哄着。
萧兰儿沉默了一早上,突然道:“我们今后还能像现在这样安逸吗?”
无论外头如何喧哗大变,于菱月看着桃蓁的目光始终柔和而平静,“走一步是一步,活一天算一天。”
萧兰儿叹了口气,“有专门谏言皇帝德行的文官,以你的经历,我担心很快就会有人上奏要求处死你,且冯良娣的父亲冯丞相也会复议。”
桃蓁总算睡去,于菱月把她放到摇篮里,孩子有点不安稳,于菱月就轻轻推着摇篮。
“傅君兮要么护我到底,要么杀了我。你放心,我赴死前必求他放你们出宫,给你们一条生路。”
她平静如斯,似乎早就打算好了。
萧兰儿蹙着眉头,心事重重,“你早就想过了?既然你知道会有怎么样的可能,为什么不愿去讨好他,让他对你的顾念多一些。”
于菱月看着她,笑道:“你这些天老皱着眉头,这样会老得更快的。”
萧兰儿叹息,“菱月,为了你自己也为了满儿,不要再拒绝他了。他做了皇帝,很多事就不一样了。”
外头振聋发聩的声音已经停歇,他穿上云纹九龙锦袍,到底会有什么不同。
于菱月往紧闭的屋门看了眼,不紧不慢道:“我一旦讨好他,他就会怀疑我别有目的。”
萧兰儿再次闭上了嘴,不了了之。
冯良娣成了冯淑妃,萧馨儿成了萧贤妃,其他几个妾室皆为嫔位。
于菱月奇怪的是,居然没有提到风渊,她对这个女子的来头越发好奇。
很快,不出几日,一件大事闹得满朝皆知。
新帝称梦到佛祖现世,佛祖天下不安是因忠良有冤,明珠蔽尘所致。
而这一日,御书房的书架上掉下一本文书,里头所记载的真是文成十五年冬,于将军叛国三族被斩一案。
刑部大理寺进程突飞猛进,想是早已准备好一般,众人虽有疑虑,但无话可言。
当初将于府家臣屈打成招的吏史已招供,伪造于将军叛国信件字迹的人也关入了大理寺,最后,已被罢官贬黜的前任丞相唐氏,被提呈至御驾前,对当年主谋陷害于将军一事供认不讳。
太上皇于宁寿宫中,写下了错信唐丞相的罪书,称有愧忠良,愿自刎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