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节
“是啊,是啊,”李阙兴奋的道,“主公身边,竟然有女子为官。还有那位周子溪大人,他的腿……”董博文细品着手中的香茗:“由此当可看出主公当真是一位不拘一格用人才之人。”
他细细分析其晋国的朝中重臣:“如今在主公身边,周大人负责政策法规的制定,张馥张大人擅于权谋和外交,另外听说有一位肖瑾大人负责管理钱粮和税务。还有个精于水利工建的崔佑鱼崔司空。”
董博文慢慢放下手中茶盏:“也不知主公会不会让我们追随哪一位大人?”
李阙急忙道:“我喜欢那位张大人,他看起来特别亲切,总是笑盈盈的。”
董博文摇了摇头,心中想到,那位张大人可没有表面上那般好相处。
“我却是十分景仰周子溪大人,”董博文开口,“周大人虽身有残疾,却是一位不世之材,由他拟定的《晋律》和推行的考核百官的上计制度,我细细阅过,深感佩服。”
朝梧殿内,程千叶持着笔,在每一个名字后面细细备注。
“主公觉得此次大考是否有择出堪用之才?”张馥问道。
“嗯,有不少有趣之人,”程千叶轻点着绢册上的名字,“这个李阙,他精通算学,性格也忠厚,就分配给肖瑾好了。这个董博文嘛……”
张馥和周子溪同时开口:“董博文可否交由臣属。”
程千叶笑了起来:“都很会看人嘛。这个董博文确实有点意思,我要自己留着他,就不给你们了。”
周子溪和张馥看见他们的主公打开一直摆在桌上的檀木匣子,从中翻出了一颗天青石,意义不明的在桌面上滚了一滚。
金秋时节,晋王下令整改了晋国中枢官制。大封百官。
朝堂之中,原手握重权的太师、太保、太傅三公逐渐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衔。
程千叶封张馥为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君王,都率百官,助理万机。
周子溪为御史大夫,银印青绶,监察百官,是为副相。
郎中令贺兰晏之升任太尉,掌武事。
程凤封卫尉,掌宫们卫屯兵。
肖瑾留任治栗内使,兼任太子太傅。
俞敦素,墨桥生,甘延寿等领军将军依军功授爵。
追封贺兰贞为勇毅侯,令其弟承其爵。
原九卿及中枢官员依旧留任或稍作调整。
同时颁布了一套有明确标准和防止舞弊的官吏年终考核制度。
每年岁终,令百官备正其治,听其政事,来确定应得的奖惩。
三岁为一大计,考核优秀的官员可以得到升迁,不称职的官员,视情况留任,降职或是罢黜。
一时晋国朝堂气象为之一新。
年轻新上任的官员们,朝气蓬勃,以旺盛的精力为朝堂注入的一股新鲜的血脉。
老持稳重的朝臣们不甘在新秀们面前低下头,也都摒弃了懒政的习俗,兢兢业业起来。
尽管也有不少守旧派发出反对的声音。
但如今的主公程千叶手握军权,麾下人才济济,风头正劲,已经无人能掠其锋芒。
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一步步的按照自己的意志推动着整个国家的变革。
隔年春季,
晋王以宋国刺客行刺为由,命大上造俞敦素领十万兵马出兵伐宋。
春季里,万物复苏,处处彰显着新的生机。
周子溪坐着轮椅,行进在汴京街道的夯土路上。
虽然身为督查百官的御使大夫,公务十分繁忙,
但周子溪依旧喜欢抽出时间,走访于市井里巷之间。
透过民生百态,实际的了解一下新政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利弊之处,以便及时整改。
几个孩童在路边玩耍,一个男童嬉闹之时不慎倒向了周子溪轮椅的附近。
周子溪的身后突然伸出一只苍白的手臂,一下狠狠的拽住了那男孩的胳膊,不容他靠近半步。
男孩的手臂吃痛,哇的一身痛哭了起来。
“周明。”周子溪唤了一声。
周明盯着男孩打量了半晌,终于松了手,把那个男孩甩到了远离周子溪的地上。
男孩看着胳膊上五个淤青的手指印,哇哇大哭着跑回家去。
“周明,你也太过风声鹤唳了。”周子溪无奈的说道,“你这个样子,叫我还怎么在里巷中走动?”
周明重新推起周子溪的轮椅,轮椅在夯土地上响起碌碌的滚动声,
“如今我国同宋国正在战时,大人如何能对他人毫不设防?”
周明的声音从椅背后传来,“主公已将大人的安危交托给我,即便是惹大人不高兴了,我也不能轻忽大人身边的警戒。”
“是啊,我们正在同宋国交战。听说战事十分顺利。”周子溪轻轻搓着自己的手指,“但我总觉得遗漏了哪里。是不是一切过于顺遂了一些。”
朝梧殿内,程千叶喜笑颜开捻着军报对张馥说:“张相你看,又是捷报!”
张馥笑着道:“贺喜主公,近日捷报频传,俞将军的大军已逼近宋国的国都彭城。看来我军覆灭宋国指日可待。”
程千叶坐了下来,笑盈盈的看着手中的另外一份军报:“桥生在汉中也十分顺遂,再过数月便可回京。上天还真是眷顾我大晋。”
***
汴京的太保府中,有一间昏暗的密室。
太保魏厮布正坐在那间昏暗的密室内,死死的盯着眼前那盏微弱的油灯。
昏黄的火苗摇曳出晃动的光影,打在了他颓败的面色之上。
“大人,别再犹豫了。”角落里一个阴沉的声音说道。
魏厮布拽紧了双拳头,
是啊,他曾经是国之太保,位列三公,手握国家重权,哪一日他的府邸中不是门庭若市?
自从迁都到汴京之后,
他渐渐被架空了权职,宅院内一日日的冷清了起来。
朝堂之上新秀当道,再也没人看他的眼色行事,徒留着一个毫无意义的虚衔给他遮羞。
他是怎么就落到了如今这个田地的呢。
“别犹豫了大人,我们不能容着主公这样一步步逼着我们后退。”
“再这样下去,这个晋国就再也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
黑暗的角落里响起一个又一个阴沉的声音。
☆、第 107 章
“《礼记·月令》有言孟夏之月升麦, 孟秋之月登谷。在宋国, 水土肥沃的区域都是东种小麦, 到了来年夏正时小麦丰收, 接着又种栗苗。这样耕种百亩之田, 善农事者种出的粮食可以养活九人, 普通的也可以达到五人之数。”
董博文站在程千叶的面前,就着他新递上的奏折, 娓娓道来。
他悄悄看了一眼端坐在王座之上的主公。
主公一手支颚, 认真而仔细的聆听着, 另一只手搁在桌上, 白皙的手指无意识的滚动着桌面上一颗天青色的宝石。
“你继续说。”主公抬了一下手,
那双明晰清澈的双眸正注视在他的身上。
向来认为自己十分沉得住气得董博文心中也难免泛起一丝紧张。
主公的容貌俊美, 对男子来说过于艳丽了一些。
但他身上带着一股强大的气场,那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能稳住一切, 看透一切的自信。
这种高高在上的气势,配上他年轻俊逸的容貌,使得他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王者魅力。
董博文收敛了一下心神,主公对他呈递上去的那篇《农本论》十分感兴趣, 单独召见了他, 这是他崭露头角的好机会, 他一定要好好把握。
他抑制住自己的紧张,继续往下说:“卑职自来汴京以后,细细考察过周边的农务, 发现我国即便是擅农事者租种两百亩田,方才勉强养得活一家老小。远远比不上宋国下农的标准。”
程千叶:“依卿之见,乃是什么缘故所致?又有何良策?”
董博文跪了下来,从袖中取出两册书籍:“依卑职之见,此乃我国不曾致力推广农家学之故。宋国重农,是以农业发达,民生富裕。其专门设有《田律》《仓律》二律,责令地方官员,尽地力之教。臣私以为我大晋也可择而取之。”
夏菲接过书册转递程千叶面前。
程千叶一页页的翻开,细细阅览。
董博文观察了一下程千叶的表情,不见有丝毫不悦之色,方才在心中松了一口气。
这两册书他放在袖中了好几日,一直不敢随奏折一起呈递上去。
他担心在这晋宋两国交战之时,呈递了宋国的法律让主公参考借鉴,会引起主公的不悦。
但现在看起来,主公胸怀似海,倒无不悦之意。
程千叶翻阅着宋国的这两本关于农业的律法,发现里面十分详尽的提出了管理农林业的政策。
细致的提到了每亩田地播种种子的数量,不同节气对应需要进行的农事,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栽培技术,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农家之学。
她在心中感慨,难怪宋国民生如此富庶,确实是在农业管理方面有他的独到之处。
“所以董卿的所奏之《农本论》是希望我们晋国推行以农业为本的国策?”
董博文再度犹豫了一下,事实上在他的思想中,晋国此时的首要之事,应该先发展农业,修养生息,再行扩张。
并不适宜这般频繁作战。
但现在战场之上形势一片大好,他又原是宋国人,新近才来到主公身边,无论如何,他也不敢将此话说出口。
他只能说:“臣以为如今天下纷乱,流民四起。如果百姓能够专注农事,稳定的增加人口。不但能让国家财富迅速增加,更是能在对外作战时候有效的征集兵力,对内有利于国家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