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这个袖断得隐秘 > 野火

底色 字色 字号

野火

    这田长学是去年方调入京城的官员,以前只听过沈梒的名字,从未见过本人。他见平素一向稳重老成的正宁帝此时竟然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喜上眉梢,几乎望眼欲穿,不禁心中暗暗心惊。也不由得转过头去,想看看这名震天下的沈大人究竟是怎么一副厉害模样。
    却见那高耸的殿门边,三品官那绯红的官袍一闪,一道修长的身影由远走近。田长学还没看到那人相貌时,心里便先是“咚”得一跳,随即暗暗心惊了起来——本朝的官袍袖宽肩溜,不显腰不显背,稍微矮胖一点的人穿上,都跟被麻袋套了的土拨鼠似得,根本上不来台面。
    可不知怎地,这一身毫无出众的袍服穿在走来的这人身上,却显得飘逸雍容。犀带束着的腰又挺又细,其下一双笔直的长腿走来时,绯袍翻滚仿若流云奔腾,潇洒风流得难以言喻。但是看他这么不急不缓地走过来,便是一见极其享受的事情。
    田长学不禁暗暗咽了口吐沫,再悄悄将目光上移之时,顿时整个人都沉默了下来。
    得,长成这出众模样,他不拔尖儿谁拔尖儿?
    沈梒并不知他在暗中嘀咕什么,此时缓步来至殿内,从容拜倒道:“臣沈梒,叩见——”
    “先生快请起!”正宁帝已按捺不住,猛地站了起来,大步下御座来到沈梒跟前,亲自把他搀了起来,“朕——朕等了先生好久了。”
    沈梒只觉少年帝王搀着自己的双手十分用力,甚至有些微微颤抖,心中也不禁感慨万千,抬眼轻声道:“臣亦十分思念皇上。”
    正宁帝拉着他,唤人来搬上椅凳,亲自带着他坐下,才踱回御座叹道:“转眼竟已过去两年。记得先生丁忧返乡之时,朕还未登基,那时真觉得是幼鸟离巢,既不舍又不知所措……”
    “皇上做得很好,”沈梒落座后,含笑道,“臣此番归京,所经之地只见民生富饶、百姓安康。黎民无恙且无所忧虑,这便是对皇上最大的肯定。”
    正宁帝很高兴,却复又长叹一声,摇头道:“朕新近继位,还有许多要做的事。哦,这是工部的田长学,来奏南方水患的事情,你们没见过吧?先生不如也听听,朕想知道您的意见。”
    田长学忙起身行礼,恭谨道:“臣虽未能有幸与沈大人谋面,却早闻大名,敬请大人指教。”
    沈梒亦起身回礼,垂眸笑道:“指教实是不敢当。田郎中精专水患治理,我早有耳闻,也拜读过您的《河疏》,受益匪浅。”
    田长学一愣,顿时隐隐激动了起来:“大人果然学富五车,竟对水利也有研究?”
    需知他的《河疏》,写的便是水利兴修、水患治理的许多心得。他乃实务工匠出身,并不擅文辞,所以由他主笔的《河疏》虽包含本朝河道现状和修复难点等珍贵内容,却通篇看下来十分拗涩,外行之人不喜读之。
    “谈不上有研究,只能说略知一二。”沈梒道,“南方此时正是汛期,若臣猜得不错,恐是沩、阜二水又淹了?”
    “大人料得不错。”田长学道,又细细将方才所说的东西与沈梒又讲了一遍。
    言毕之后,正宁帝缓缓地道:“朕亦知水患之害,是非小事。每年涝灾,都有千万黎民离家失所。只是若真要重修沩、阜沿岸堤坝,又是一大笔银子。如今国库虽充盈,但也不能乱动。武科马上就要开了,军部那边也是等着银子去重整军务、修葺边防。哪里都省不得,哪里却也不得随意了。先生,您对这水利一事,可有何见解?”
    “皇上的顾虑,臣晓得了。”沈梒沉吟了片刻,举目问田长学道,“我有一问,想请教田郎中。’逼阜注沩’这法子,的确独到。只是沩水湍急,纵横绵延南北两地,阜水虽也壮阔,但终究不及沩水。沩强阜弱,以阜冲沩,这效果能好吗?”
    田长学一愣,竟一时语噎。正宁帝挑起了眉,也将目光投向了田长学,静待他的回话。
    略想了想,田长学还是道:“的确沩水较强,而阜水较弱。但这点沈大人不必多虑,只要在阜水两岸筑起高坝,全力冲砂,定有成效。正所谓合则流急,分则流缓,缓则停滞而砂积。若想一举解决因砂石沉淀而产生的水患,还是应将两水合并方位上策。”
    沈梒点了点头,凝视着他徐徐地道:“田郎中的意思我明白。只是水患防治,乃是大事。这 ‘束阜’若做得不谨慎,还可能导致阜水倒灌,其患更是无穷。”
    田长学有些不以为然,他下意识地还想再辩,但就在这一抬头时,对上了沈梒那双沉宁的秀目时却蓦地打了个磕巴,整个人顿时一凉。这沈大人不知怎地,看起来文文秀秀的,看着人时却有种格外压迫的感觉,让人说不出半句唐突的话。
    冷静了一下,田长学咽下舌底那几句冲动的话,侧身向正宁帝道:“皇上,沈大人所说的确也有道理。其中危害利弊,恐怕还需臣回去细细推演才能得出结论。”
    正宁帝点了点头:“不错,这是大事,今日朕召你来也只是了解大概。你今日回去,总和沈先生所说,细细拟一份折子递上来,我们稍后再议。”
    田长学连忙应“是”,起身行礼,毕恭毕敬地退了出去。
    待殿中再无他人时,正宁帝连忙起身,来到沈梒旁边挨着他坐下,细细看着他喜道:“本想见完这田长学再召先生的,这样咱们也好没有旁人打扰得好好聊聊,可却没想到一回来就让先生操劳……先生可好?回京这几日可还习惯?休息得可还好?”
    他坐得太近,沈梒只得起身,微欠身道:“臣无妨,此次有幸重新回京,便是来为皇上分忧的。如今您已是君,臣为下,再不敢与皇上联袂而坐,更不敢担皇上的一句 ‘先生’。”
    正宁帝有些失望,下意识地撇了撇嘴。他少年老成,平素喜怒不外露,颇有几分洪武帝那逼人的威望气度。但此时面对沈梒,才显现出几分孩童般撒娇的神态。
    他轻轻叹了口气,低声道:“自朕继位,身旁之人无不恭谨屈从,连以前伺候的內侍也再不敢与朕有半句笑言。有时想来,难免寂寞。”
    “这是好事。说明皇上龙威霆霆,众人无不恭谨。”沈梒顿了顿,看他那怅然若失的样子,心里又不禁一软,柔声道,“皇上不必感到寂寞……纵使臣以后再不能与您同席而坐,亦不能联袂而行,但臣的心中——永远记得东宫与您挑灯畅谈的快活。自此以往,竭尽全力,也定当如从前一般,护皇上平安,佐您江山锦绣。”
    正宁帝的目光微动,双眼中闪烁着盈盈的流光,半晌低声笑道:“先生为了我好,这些我永远记得。你我的师徒之情,我也永不会忘怀……您说的那些,我记下了。只是以后你我独处之时,我还是要称您一声 ‘先生’。”
    “皇上,这于理——”
    “这是圣旨,先生不要拒绝了!”
    沈梒顿了顿,终于摇头失笑:“罢了……臣,输给皇上了。”
    正宁帝有些得意地笑了笑,起身回到了御座上,问道:“既然先生今天也听那田长学所说的话了,您怎么看这个人?他的建议,可行否?”
    沈梒想了想道:“田长学这人在水利一事的确颇有威名。他早年走遍了沩、阜两岸,才写下了《河疏》。只是以阜攻沩的法子,未免有些过于理想,一旦不慎便有可能导致阜水冲堤、沩水倒灌。而一味束高堤坝,也会让水面愈长愈高……臣觉得,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正宁帝连连点头,叹道:“看那田长学对自己的法子颇为笃信,不知会不会把先生的建议,放在心里。”
    沈梒笑道:“术业有专攻,此等专家大多坚信自己的主张,这也是常事。以臣之见,不如另择一与田长学主张相左之人,共议此事。不辨不明,或许在他二人的公事之中,能碰撞出更好的法子。”
    “甚好,便按先生说的去办。”正宁帝大笑道,“先生一回来,朕的心里便瞬间安定了不少。”
    沈梒垂首道:“能为皇上分忧,乃臣之幸。”
    正宁帝静静地看着他,半晌道:“有一句话,朕一直想问先生……两年离京之前,您可对这京城,对先帝,有怨怼之情?”
    沈梒怔住了。
    他下意识地抬头看向正宁帝,而年轻的帝王也在回望着他。在那双明亮的双目中,沈梒看到了坦然与从容,仿若晴明的正午天空,无一丝浮云,无一丝阴霾。
    那不是试探的眼神。
    蓦地急跳了两下的心,渐渐平缓了下来。沈梒静静地想了想,缓声答道:“怨怼未有,遗憾——些许有之。”
    “遗憾……”正宁帝喃喃默念了一遍。
    末了,他举目看向沈梒,定定地道,“先生乃是纯臣,朕一向知道。您为国为民,心怀天下。只是有时,看得太远的人,未免会忽略脚下的坑洼与路障。”
    沈梒眸光微动。
    “当年达日阿赤之变,揪起内因,便是因为党政。这些朕心中都明明白白。”正宁帝淡淡地道,他举目望向大殿之外,看向那阔广的殿陛和起伏的层峦,目光格外通透,“先生落罪,实乃无奈。先帝虽也欣赏先生,但党政与军变,如同那脱缰之马,他便是相救先生,也是无从下手的。”
    沈梒垂眸道:“臣明白,心中从未有半分怨怼。”
    “无论先生有没有怨怼,朕只想让您知道,先生这般的 ‘纯臣’乃是朕毕生所求之人。”正宁帝深深地看向沈梒,道,“朕不敢说能护先生半分无碍,但竭尽全力,也当让您在为国呕心沥血之时,不再因其他的人和事,而束手束脚。”
    沈梒心中震动,情不自禁怔怔地看着正宁帝。
    “别再畏惧什么党政纷乱,和明枪暗箭。”正宁帝一字字道,“哪怕世事依旧纷乱,可朕依然希望先生能一如既往,畅所欲言地进谏,雷厉风行地去做。而朕,便来做先生的护心甲和免死符。”
    得君如此。
    仿佛一场罡风吹散万里阴霾,天空乍晴,一片阔朗。
    沈梒长吸了一口气,竟觉胸怀激荡,难以自已。这熟悉而陌生的感觉,唯有八年之前,他一朝金榜题名摘得榜首,太和殿百官大传胪,他应着朝阳旭日走向御座之时,才曾感受到过。
    心头曾经的火,烧过,也熄过。如今漫野连天,长风四起,再次不死不休地照亮了天壁。
    千言万语,难以言说。沈梒闭目,定了定情绪,起身深深地一揖到底,沉声道:“定不负,今日所托。”
    ※※※※※※※※※※※※※※※※※※※※
    小太子当上了皇上,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护着老师啦!
    下一章沈大人会去见自己的老师李陈辅,完成托孤,然后就……完结在即啦!激动!当然还要再和谢公子腻歪几下!
    水患的描写,依旧引自《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