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办学
养老的问题往大了说,就是全人类都需要面临的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老办法是各个单位自己负担自己的退休职工。公家单位背靠财政,当然心里有底。
事业单位稍差点,大约分成两种情况。一种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他们也跟公务员是同样等财政拨款的,只是可能优先级上稍微有点区别。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则是有自己收入的。
比如水、电、油、气这些单位,九十年代之前,他们都还没有独立出去成为国企,还是保持着事业单位的编织。他们的退休职工养老金和福利都是自己解决。
大型国企的情况和事业单位基本相同。建国以来,大型国企就是个人最好的归宿。不仅有编制,福利从来也都是最好的。中小型企业与大国企差别不仅体现在体量上,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对于他们的态度完全不同。大型国企很多时候就是当地最大的企业,是有能力反过来影响地方的。
说了这么多,并没有提到的老师这个职业。因为过去老师并不是个特别受重视的职业。即使教育受重视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视也并没有提高太多。
七八十年代,青年首选的工作单位就是大型国企和水电油气这种事业单位。但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大部分情况下都只能招收关系户。比如职工子弟和配偶,少部分来自中专和大学的分配,而在这个分配的毕业生中,还是会有相当比例的职工子弟。
国企进步不去,接下来的选项就是工厂。原因很简单,在工厂的收入比较高,待遇也比较好,还能获得非农业户口。
工厂之后就是普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不要怀疑,当年公务员并不是个非常吃香的职业。主要是因为工资之外的补贴要比工厂的工人少。工厂在很舒服的年月,工人的福利是很好的。
然后才是教师。其实在计划经济年代,工资大多都是分级的,差距的确存在但差距并不算太大。主要的差别还是在奖金、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上。
教师和教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看在什么样的学校里当这个老师。普通的乡村小学老师的工资和福利,都是由村镇财政负责。市区的中小学由所在区财政负责。只有重点初高中是市财政负责。大学的情况也是同样,直属于哪级政府就由哪级政府的财政负责。
而民办教师的工资则是由学校自己负责。大约就等于是临时工,他们是没有退休金的。
所以老师在九十年代之前,至少在中小学这个范围内,并不是个受到广泛青睐的职业。
柏青很清楚这些,所以她从开始筹备学校之始就没有将他们定位成教师。而是定位成专业技术传授者。这些老师的本质还是高级技工,只是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技术。所以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华夏科技内部挑选出来的高级技工师傅。
除了专业老师之外,还需要一定数量的行政人员。这些人员的额缺口,柏青首先肯定是要从华夏科技内部抽调人手。华夏科技原本就有自己的干部培养体系,就是为了应付这种情况而建立的。
不过技校也不能只教技术,必要的文化基础还是必须要有的。就算是中专也要教授必须的文化课。数学、物理、化学还有外语。都是高级技工需要掌握的知识。
这部分的老师,柏青准备了两套方案。
首先还是招聘专门的全职教师,但这个恐怕会有点困难。但柏青相信以她开出的条件,肯定是能招到她满意的人。只是这可能需要点时间。所以还有第二套方案,就是找代课的老师。这些老师都只是临时到各个技校上课,编制上并没有离开原单位。这样一来,就能保留编制同时还能赚点外快。
柏青估计第二种情况会在很长时间里都成为主要的解决方式。而前一种的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有满意的结果。
不过柏青还是很有耐心的。毕竟是在搞教育体系,没有足够的耐心又怎么行。
这次办学校可靠是比之前办比赛要复杂的多。比赛都是有时效性的,最长也不过几个月。而办学校则是长期的项目,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普通的大。
好在柏青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有很多人为她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在经过谨慎的分析之后决定,第一阶段建设的学校数量是六个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业学校会放在第二阶段之中才会逐步上马。
大专已经算是高等教育的范畴,这就不是光有钱就能搞出来的。就算能搞出来,这个性价比也非常低,并不是合理的方案。柏青在与自己的智囊团讨论之后,得出的方案就是委托培养和联合共建。
委托和共建的对象都是真正的大学。在九十年代末中国大学大规模和扩招之前,大学和大学生的含金量都是非常高的。
所谓委托培养,就是由华夏科技委托大学对选送的人员进行培养。当然,户口、粮食关系和学籍等等都不会落在大学,而学费和口粮也都是由华夏科技负责。这种模式也是有先例的,只是很少会有民营企业作为委托方。毕竟民营企业总共也没有多久的历史。
联合共建在国内就稍有先例了。不过这种模式在国外却是挺多的。企业出资,大学出人员和场地,联合建立研究项目。既然是联合共建的项目和实验室,企业一方自然是可以派人参与其中的。这种模式的投入会比前一种大很多。但联合共建是有可能获得科研成果的。科研有哪儿有不烧钱的。
关于委托培养,柏青已经通过关系联系到了几所大学。除了辽宁和河北之外,在山东也找到了两所。想把人送进大学学习说实话难挺难的,毕竟教育资源在这个时代还是非常稀有的。
但如果不要学历文凭和又全部自费的话,只要找对了关系,并且有合适的理由,其实也并不算太困难。但这个审批的流程肯定会拖得非常久。估计最快也要两年左右的时间。那个时候中专也该有自己的第一批毕业生了。
联合共建的时间周期可能没有那么长,但同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柏青并没有揽下这个麻烦的差事,而是留给家里的男人来做。
还是回到老师的问题,专业老师从高级技工里出,可以全职也可以临时。行政管理人员从华夏科技的干部培养体系里挑。最后文化课老师则前期主要还是外聘。按照这个模式,柏青要在三年之内建起超二十所中专。届时会有教职员工上千人,在校人数将会过万人。
在把这个计划拿给胡杨看的时候,柏青非常郑重而严肃通知胡杨:“你要多赚点钱!”
这些学校肯定是很烧钱的。任何可以称之为体系的东西想要建立起来,都是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的。但只要能挺过不断付出的阶段,自然就可以迎来收获。
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立对于华夏科技这样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光要培养,还要使用和留住人才。
而且胡杨的野心远不止于中专层次的技工培养。这只是个开始,是摸索,是经验的积累,是为了将来更有科技含量人才培养体系做准备。
办学,无论从那个层面上来看都是好事。所以这件事柏青要做得大张旗鼓。不光是在自己的华夏信息上有大篇幅的宣传,东北和华北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报纸上也都有相关的报道。
柏青短发干练的形象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柏青的知名度快速提升的同时,胡杨则悄悄的跑到了漠北的深山老林中。
放在以前,这个季节漠北早就已经封山了。除了极少数守林人,都会撤出林区回到城里。但现在因为有了那条路,冬季的漠北林区便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封闭世界。
改装的大马力除雪车,是这条路上最不可或缺的开路伙伴。漠北林区的降雪总量其实并不算十分大,可单次的降雪量却是十分恐怖。经常能一个晚上就超过一米。大雪封门真不是个夸张的说法。屋顶上的积雪坠落之后,真的是能把门窗全都封死的。所以这里大门都是向内开的。
另外一个变化就是通讯方式。以前都是用有线电话,被大雪压坏、冻坏,被动物咬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在下雪之后,损坏的线路就是没可能修复的。所以基本上封山之后林区和外界就是彻底没有联系的。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在每个补给点都有卫星电话。只需要定时充电,这些卫星电话保证了补给点与其他补给点还有外界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