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隔壁书屋

手机版

隔壁书屋 > 其他小说 > 任正非内部讲话(最新版) > 明哲保身的领导是变革的绊脚石

底色 字色 字号

明哲保身的领导是变革的绊脚石

    明哲保身的领导是变革的绊脚石
    庙小一点儿,方丈减几个,和尚少一点儿,机关的改革也应该是这样。总的原则是我们一定要压缩机关,为什么?因为我们建设了it。为什么要建设it?道路设计时需要博士,炼钢制轨需要硕士,铺路需要本科生,但是道路修好了扳岔道就不要这么高的学历了,否则谁也坐不起火车。因此当我们公司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建设起来的时候,就不要这么多的高级别干部了。建立流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单位生产效率,如果一层一层地减少一批干部,我们的成本就会下降很快。在本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敢于负责任,使流程速度加快,对明哲保身的人一定要清除。华为给了员工很好的利益,于是有人说千万不要丢了这个位子,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利益。对于凡事要保自己利益的人,都要免除他的职务,他已经是变革的绊脚石。在去年的一年时间里,如果没有改进行为的,甚至一次错误也没犯过,工作也没有改进的,可以就地免除他的职务。他的部门的人均效益没提高,他这个科长就不能当了。他说他也没有犯错啊,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而有些人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管理的部门人均效益提升很大,我认为这种干部就要用。
    我们要简化不必要确认的东西,要减少在管理中不必要、不重要的环节,否则公司怎么能高效运行呢?我们一定要在监控有效的条件下,尽力精简机关。秘书有权对例行的管理工作进行处理,经理主要对例外事件,以及判别不清的重要例行事件做出处理,例行越多,经理就越少,成本就越低。一定要减少编制,我们的机关编制是过于庞大的。在同等条件下,机关干部越少越好,当然不能少到一个人也没有。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一部分机关干部派到直接产生增值的岗位上去。机关的考评应由直接服务部门进行打分,它要与机关的工资、奖金的组织得分挂钩。这也是客户导向,内部客户也是客户。
    庞大的机关一定要消肿。在这个变革过程中,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也会碰到许多矛盾,领导干部要起模范作用。要有人敢于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人就不能当干部。
    ——摘自《华为的冬天》
    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在改革前,内部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减员增效的呼声越来越高。华为也一度面临同样的问题,1998年,经过1997年前后大规模扩招人才,华为员工已经突破8000人,而华为在海外市场上的业绩仍然没有多大的起色。这导致华为人均效益的下降,任正非认为,如果效益无法提高,利润无法获得增长,那么现行的工资将无法维持,减员增效势在必行。
    在访问了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先进企业之后,他深深感到与世界先进的管理体系相比,华为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在绩效管理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关注绩效结果,不关注绩效改进,在对新员工与老员工进行绩效评定时尤其突出。老员工由于本身任职能力强,产出多,但可能相当长时间没有进步;新员工由于来公司时间短,产出少,但进步大。对这种情况有些主管只比多少,不比进步,打击了员工不断改进的积极性。
    华为采取如下方式改进绩效:首先,分析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找出员工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合理的绩效改进方案,并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实施,如个性化的培训等;再次,在下一阶段的绩效辅导过程中,落实已经制订的绩效改进方案,尽可能为员工的绩效改进提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帮助。
    华为的市场部机关曾经被任正非盖上了“无能的机关干部”的标签,因为其办事效率低下,且过于依赖他人服务,掌握不了程序化、系统化的工作方法。任正非认为,对事负责和对人负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一批干部,习惯于事事向上级请示,也就是任正非所说的“对人负责”。对人负责的态度造成了华为的机关部门一定程度上人事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对此任正非强调,要建立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体系,即对于已经有规定,或者成为惯例的东西,不必请示,直接通过。
    针对市场部机关,任正非规定“从明天开始,市场部把多余的干部组成一个数据库小组,所有数据只能向这个小组要,不能向办事处要,办事处一定要给机关打分,你们不要给他们打那么好的分,让他们吃一点儿亏,否则他们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不会服务于你们,使你们作战有力”。
    企业减员增效是指通过持续重组和深化用工制度改革,使员工总量逐年减少,员工队伍素质逐年提高,员工队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人工总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劳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企业减员增效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即将企业非生产部分和间接辅助部分从企业主体分离出去,面向社会,创收节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二是下岗分流、转岗就业,即按合理用工定额,确定主体职工编制,通过竞争上岗,裁减富余人员,使多数下岗职工向非工业转移。
    任正非所提倡的减员增效,是指尽可能地发挥出每一名员工的能力,以最少的人力收获最让人满意的结果。对于企业来说,是否应采取“减员增效”的措施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因为减员有时未必能增效,还需要企业承担一定的风险后果。
    举例来说,减员后企业可能要面对这些风险:
    首先,是关键人才、重要技术、商业秘密的流失风险。
    许多企业在裁员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工成本上,对员工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视而不见,没能像评估机器、房产、专利等财务资产一样评估员工的价值,结果裁员中丧失了一些对企业的发展富有价值的人才。尤其是结构性裁员中,企业的一些部门甚至整个事业部会因业务调整而被砍掉,大量优秀员工往往随之被解雇,他们所掌握的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客户关系、商业秘密随之流失。当企业度过一时的困难,回头需要扩充人员时,却发现那些具有潜力的员工已为他人所用,削弱了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实施操作与内部公平风险。
    在裁员目标人员确定、员工总量变化、裁员过程控制、裁员赔偿、裁员方式方法选择实施操作的各个环节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风险。如果企业在裁员的政策、规则、标准、程序以及操作上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不能维护被裁员工的合法权利,则不仅会造成被裁人员的争辩、反对和联手抵抗;而且最坏的情况是,留任员工自危、焦虑、意志消沉、对企业不信任而士气低迷。有研究资料显示,如果裁员使部门规模缩减一半或三分之二,或使留任员工的工作负荷增加到以前的两至三倍时,员工就会表现出保守、恐惧、畏缩或麻木等消极反应。
    再次,是要素资源匹配度低,投入与产出不统一风险。
    企业绩效的提升乃是投入与产出的统一,裁员只有在企业经营绩效的稳定或增长时才有意义。在减少人力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改进或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路径,得依靠提高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的集合优度,依靠从资源投入到成果产出的转化效率提高。实践中,有不少管理者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节省人力成本或人力资源使用上,不去花气力相应提高要素资源的匹配优度和资源到成果的转化效率,结果往往陷入裁员先行(或单行),投入与产出不统一,减员难以增效的系统风险之中。
    最后,企业“软”实力受损风险。
    许多企业的裁员行为着眼于企业财务资产、资源、技术效率、利润率等硬实力的提升,到头来却往往由于损伤其形象、口碑、品牌、影响力、文化、传统、行为规范、心理契约等“软”实力而无助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裁员时,应认真把握企业自身一贯奉行的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事风格、企业文化等软实力。企业降低软实力的损失并不亚于硬实力降低的损失,而且是长时间难以弥补的。
    裁员举措在一定环境、条件和时间下,确实能给企业有针对性地摆脱困境带来积极效用,但同时也给企业留下一些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业务情况发生变化,当运营状况超越裁员的原有前提和边界时,它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就开始降低、扭曲,甚至走向反面。因此,裁员策略往往潜藏着短期脱困与长期发展相冲突的风险。这就告诫我们,裁员无论何种原因都应当始终基于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战略、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